面具藝術的起源和發(fā)展1、面具的起源據史載,在吐蕃奴隸制社會時期,即公元6世紀以后,本教“搖鼓作聲”的圖騰擬獸面具舞蹈在民間進行表演,由此產生了白山羊皮面具。松贊干布當政的公元7世紀上半葉,吐蕃創(chuàng)制了自己的文字并制訂了成文法。在舉行盛大的慶典儀式時,則表演“戴上假面具、裝扮獅虎牛豹”[1]的舞蹈,這種擬獸面具舞是當時吐蕃社會的傳統(tǒng)舞蹈。可見,面具這一形式在吐蕃社會中已經出現。藏王赤松德贊時期,吐蕃宗教文化得以迅猛發(fā)展
關于我們 | 友情鏈接 | 網站地圖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最新產品
浙江民營企業(yè)網 m.liaoningluntan.cn 版權所有 2002-2010
浙ICP備11047537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