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7日,廣東省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大會在廣州召開,揭曉了201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。省政府批準授予1項特等獎、28項一等獎、66項二等獎以及142項三等獎。其中,全省共有19所大學主持或者參與的79個項目獲獎,華工吳碩賢院士、中大劉奕志教授獲突出貢獻獎。
從學校獲獎數量看,中山大學獲獎最多,共20個獎項,華南理工大學獲獎17項、華南農業(yè)大學獲獎15項。
吳碩賢
吳碩賢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,是我國建筑技術科學領域唯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。
作為中國城市噪聲預報與防噪規(guī)劃研究的開拓者,在廳堂建筑方面,吳碩賢的貢獻稱得上是殿堂級的。他及其課題組陸續(xù)承擔過包括北京人民大會堂、廣州大劇院、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等70余項工程的聲學研究與設計任務。廣州大劇院被評為世界十大歌劇院,是亞洲唯一入選的大劇院;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在世界首屆建筑節(jié)上獲唯一的公共建筑大獎。
吳碩賢及其團隊還率先開展中國民族樂器聲學特性的系統(tǒng)、科學的研究,這是民族樂器發(fā)明8000多年來的首次自主研究。這些成果直接應用在包括廣東粵劇院、友誼劇院、香港西九龍文化中心等建筑上,使中國傳統(tǒng)戲劇和民樂可以在聲學上達到最佳欣賞效果。
劉奕志
此前,中國白內障治療技術落后,但在一個人的推動下,我國白內障復明率從42.0%提高至95.7%,手術時間從60分鐘縮短至10分鐘,僅住院費用全國每年就節(jié)省21.75億元。
不僅如此,他還發(fā)明了新的手術技術,已在180個國家和國內588家單位應用,一舉使中國白內障手術技術反超發(fā)達國家。32年來,他已幫助20萬白內障盲人恢復光明。
他就是中國眼科學界的傳奇人物,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(973)項目首席科學家、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、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兼眼科醫(yī)院院長劉奕志。
2016年3月,學術雜志《自然》發(fā)表了劉奕志團隊的原創(chuàng)論文:利用內源性干細胞原位再生出透明晶狀體,首次實現了人體有生理功能的實體組織器官再生,并用于臨床治療先天性白內障,開辟了干細胞修復組織器官的新方向。這一成果被認為是“再生醫(yī)學迄今為止最好的成就之一”。
廣東企業(yè)正實現“中國創(chuàng)造”
記者在大會上獲悉,近5年來,企業(yè)獲省科技獎的比例均超過50%,2016年度獲得省科學技術獎的623個單位中,企業(yè)獨立承擔或參與完成的有268家,占獲獎單位總數的43%,企業(yè)以第一完成單位完成的項目有132項,占獲獎項目總數的55.7%,這些獲獎企業(yè)通過自主研發(fā)核心技術,打破國外技術壁壘,正逐步實現“中國創(chuàng)造”。
比如,深圳邁瑞生物醫(yī)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獲獎項目“高端血液細胞分析系統(tǒng)”,建立了國際一流、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產品技術平臺,技術上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,已超越西門子、雅培、貝克曼·庫爾特等國際著名品牌,迫使進口產品均價下降50%;佛山市廣東精銦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“海洋石油自升式鉆井平臺升降系統(tǒng)”,則攻克了自升式鉆井平臺升降系統(tǒng)的關鍵技術,建立了我國在該領域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保護群,與國際同類產品比較,部分性能更優(yōu),價格卻減了50%。